共性共鸣(转自lofter)

曹迪.Saunato.Chihato:

@吃土豆的人啊 

黑与白的致命者:

一个敢于挑战世俗的摄影师,就要有敢于将常人认为的废片进行到底的信心与恒心!

近日我认识的两位朋友都想要参加比赛,也都是拍摄街头的摄影者,作为同样的街头摄影师,也是摄影比赛的一个过来人,我就从我的角度说说一些问题,也算是作为给参加比赛的选手们一些个建议吧。

这两个人里其中一个许先生是要参加“国展”,这个“国展”要求12张照片,许先生意图选出8张参加。我原先关注过叫黄京的摄影师,他获得了徕卡最佳新人奖,而徕卡奖的比赛规则也是12张;12张的比赛与30张要求的摄影比赛对摄影师衡量的能力也不一样,12张在于要求一个摄影师具备更强的浓缩能力,一个摄影师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以更精练的标准拿出来,相对而言12张比赛的限制也很大,并不能更全面衡量一个摄影师的内涵。

 

不管是12还是30张的比赛,作为街头摄影师参与其中要获得晋级,那他的作品就必须达到相当强度的共鸣!我曾和一位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朋友聊起过严明的《大国志》系列作品,他对严明作品有这么一个评价,说他的作品要单拿出一张就是废片,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看出表达了什么;严明的厉害就在于他是一直这么拍他的“废片”的人,拿出60张这类“废片”组成一个系列一看那就牛了。为什么?就因为这60张组在一起看才看出“废片”所拥有的共性,通过这种共性产生的共鸣,摄影师要传达的东西以更多更强的的量传达到了。

 

在我参加失败之后我曾总结出3个统一原则,一是主题思想统一,二摄影语言统一,三画面影调或层次统一。这3个统一实际就是关于我说的共性产生共鸣;所谓摄影系列说白了就是指拍摄一个类型的内容,为什么黄京能得奖,就在于他拍摄的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动物~~风景里面都有黄赋予的共同形式,这形式名曰《看的纯粹》。

许先生的系列作品名为《小商小贩——市场经济时代的影像》。他拍摄的全是大连大菜市市场内的小贩,整个系列看下来突出的是某种人情味的东西,表达了小贩为生存的辛苦奔波。我就谈下我的个人观感吧;虽然说是系列拍的都是小贩,但并不是我说的共性产生共鸣的街头摄影类型,整个系列全是注重瞬间的作品。

 

不能拿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人,但这应该是不愿意参加比赛的人说的。从我目前观察的国际国内系列类的摄影比赛,考验的往往都是摄影师本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的想法融进画面的能力和产生的能量,“观念表达力度,摄影语言把握”,文要对题这些话萦绕在我的耳边,要在比赛里晋级就必须更大限度地挖空自己,把自己尽可能的力量逼出来,唯有如此自己的个人特色才能更大程度迸发,这也就是我这一年以来比赛失败都在反复反复琢磨的原因。以拍摄系列为目标的摄影师,在开始拍摄一个系列之前,就应该有一个全局意识。所谓全局意识就是我说的那3个统一标准,只有尽可能把这些个标准做到极限的摄影者,才更有可能最大限度突出自己的特色。整个系列作品的核心都在标题上,而每张照片的内容也都是标题思想的延伸,这样才能更全面看出摄影者的能力和能量!

黄京作品<<看的纯粹>>

 

严明作品<<大国志>>

 

许先生作品《小商小贩——市场经济时代的影像》

评论
热度(185)

© 頑石點頭tlo | Powered by LOFTER